伍伟:原始的皮毛,殇的皮毛
伍伟:皮毛 & 原始的金黄
Wu Wei: Fur & Golden
2023.8.12 - 9.16
策展人:张营营
Curator: Zhang Yingying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二空间
Tang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2nd Space
艺术家伍伟个展“皮毛 & 原始的金黄”正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展出,并持续至9月16日。展览由张营营担任策展人。
此次展览呈现了伍伟近两年的全新系列作品,除了经典“皮毛”系列,如“分裂的皮毛”“混合的皮毛”“金色皮毛”之外,还将展示“关于触感的习作”“身体阅读”“皮与纹样”等全新媒介及创作方法的作品,以及他首次创作的小尺幅绘画“野人”等。
视频拍摄:ARTHOME艺术展览
原始的皮毛,殇的皮毛
文/张营营
(一)
纸质皮毛:雕塑图像
有一个重要的哲学时刻,就是你一直以来都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几乎未曾注意到的事物,突然之间以异乎寻常甚至令人惊奇的方式震撼了你。①
惊奇与困惑如何推动艺术家抵达他想到达的地方?通过塑造起伏,或挖掘洞穴,或潜心滴溅,艺术家伍伟在每一种形式的创作中都寻找到了宁静和沉思的空间,创造出有关凝视、关联、致敬、重组,甚至抵抗和挣扎的微型场面。生命似乎总是注满身体的表皮,在凝固住的某个瞬间,在记录一个稍纵即逝的苦难,一次肢体的攒动,一道穿过云层刺目的闪电之际,疑惑总是随时准备从表皮中挤出——世界何以成为今日?人总有一种渴望,想要到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又有如悖论一般:惊奇令人振奋,而困惑使人痛苦。那些最初萌生惊奇和困惑之感的叠层图像,把危机重重又自然而然的历史置于脚下,置于作品结构之中,正如伍伟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的惊奇一样,它不止于视觉。
展览现场
伍伟似乎是在用艺术的手段研究艺术史,他将传统的纸张当代审美化,细腻的剪辑揭露了材料的本质,通过这种揭示传达了材料的意志,并实现了对外交流。“……艺术家一直都是有交流性质的,它沟通着图像和外部世界,艺术家的态度和情感,艺术所处时代的特定文化倾向,艺术自身的物质性和作为媒介的本质。”②
艺术家伍伟在展览现场
“纸质皮毛”可以说是一种全新“造纸术”,纸是发明创造等思想的载体,是人类早期口述语言的媒介和样本。纸,隐喻了文化和创造,在这里,艺术家从平凡的材料中获得了不平凡的体验。正如他自己描述的那样:“我不愿意用‘创作’这个词来概括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更像是一种搭建,建立一个概念或将几种材料捏合,然后再建立下一个。概念和材料并不是凭空发生的,我用这些组合拼接成另一个组合,成为彼此符合逻辑或者反逻辑的连线。我也期待搭建一种未知的建筑……”。纸质和“金色皮毛”令人联想起书籍和精神食粮的联系,而柔软的“皮毛”则隐喻了世界表象的脆弱本质:我们看到的不一定真实,真实的也不一定有效;毁灭与重生往往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真实的与模拟的可以随时发生转换。
在纸质皮毛中,物质蜕变为一种新的周期,一种变幻与流动的状态,本着这一基本理念,皮毛系列让观众陷入沉思,甚至冥想。
展览现场
“皮毛”:分裂&混合
许多以黄色、黑色、粉色、橘色为基调的大型皮毛作品,都是作为一种拟人化和组织化的形态皮毛语言不断完善的结果。伍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激活”和“无限”进行概念化的呈现,他的作品反映了我们对事物的微妙感知,除了皮毛“虚拟”、“仿真”和“拟人”的质感外,还反应了对历史、文化、传统视野和手工技艺这四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分裂的皮毛-16》,木板上纸张,200 × 300 cm,2023
“皮毛”是一系列具有生发性的作品,是艺术家持续十年之久慢慢演化的语言,它甚至有些“以假乱真”。皮毛作品内容抽象、形式简洁,造型时而庄重,时而纯粹,制作上是优雅的重复。该系列作品表现了动物皮毛的微妙表情和情绪,近距离观察时,它们还保持了纸作为基本材料的所有物理特征。“以假乱真”的造型常常会被理解为是真实的皮毛,但当谜底揭晓时,观众往往投来诧异的目光和难以置信的惊喜。没错,它原来是纸!
展览现场
皮毛系列的核心是对材料特性的一种全新解读。在社会性和手工性的互相配合下,纸质皮毛被塑造成为生物的、有机的、有生命力的,同时又是理性的、结构化的、秩序化生产和人造的,它被赋予了有机构成的能力。因此,“皮毛”既是社会学的,也是艺术的和手工的,是长时间以来纸张本身的自觉和默许。
伍伟以医用人体学、美学、视觉秩序和人类灾难作为研究路径,试图重新审视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悖谬和生存困境。他将图像、纹样、手工技艺和历史材料收集与改编,通过个体记忆和研究,编织出一些关于此时此刻,关于一个群体,关于古老生活的样本和叙事。对艺术家来说,过去是一片领域,是一个人们可以选择性失忆的地方,我们和过去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距离,这使得艺术家能够开始重新处理和想象历史的本质。艺术帮助我们接近并回应了那些激发我们灵感的事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我们体验更多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展览现场
(二)
“关于触感的习作”:致敬经典
“关于触感的习作”是一件具有特定文脉的作品,它关联了艺术史。它所致敬、延续和再创造的作品,是艺术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三联画《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是1994年培根用油彩和油蜡笔在一种木质纤维壁板上创作的,据说用了两周的时间。这幅画是基于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著作《奥瑞斯泰亚》里面的厄里倪厄斯(Eumenides),即希腊神话中的三个复仇女神。作品的背景以焦橙色为主,以联画的形式组成,咆哮而畸形的肉体像拖着粘液的蜗牛,隔着作品仿佛都能听到里面邪魅的尖叫声,直击心灵。
展览现场:《关于触感的习作》,木板上纸张、铜,150 × 450 cm(共3件,每件150 × 150 cm),2023
1944年,人类的残暴在科技的辅助下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重型枪扫射、榴弹炮轰炸、装甲洪流的你来我往。当时的英国正在承受德军V1火箭的袭击,死亡的气息混合着培根工作室里强烈的酒香,《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就在战争的瓦砾堆中诞生了。
《关于触感的习作-1》,木板上纸张、铜,150 × 150 cm,2023
“关于触感的习作”这件三联皮毛装置,描述了关于人与受难史之间、精神现象学与艺术本体论之间关系的构想。伍伟放弃了对原始图像的再现,而着重展示了内在结构的力量:被纸元素包围的黄铜在画面中若隐若现,锐利的四边形仿佛是一种裂隙,隐约地折射出人们与眼前的现实。这件作品的感染力在于,它是对当今重复且持续受难的人类社会中个人(即小我)心理状态极端变形时的内在刻画——人们的精神总在破碎中不断修复。
这件作品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艺术作品中所能蕴含的精神力量的一次膜拜,艺术家通过细腻且中性的纸质皮毛,将艺术表达的核心动力重新定位在这片温婉的橙红色之中。
展览现场
“身体阅读”&“神圣解剖学”:制造惊奇
惊奇因素是获得审美满足的必要条件。格林伯格在其文章《惊奇因素》中写到:在杰出的艺术品中惊奇因素是永恒的、可重复的、可更新的,就算你了然于心的东西也依然能够让你感到惊奇。在“身体阅读”中就有这样一种“惊奇”:对我们完全熟知甚至经常忘却如何运作的身体结构的再造,以创造出空间生长出别的东西来;其次,对早已恒定的古典图像进行哪怕只是对局部的转换,也能在保持原有图像意义完整性的同时,给予它们新时代问题和视角。
展览现场
左:《身体阅读-10》,纸上喷墨打印、木框铝板、丙烯、纸张拼贴,116 × 100 cm,2023
右:《神圣解剖学-1》,树脂3D打印、金属、纸张,180 × 100 × 70cm,2023
“身体阅读”是艺术家伍伟借用古典雕像或古典绘画中人物的身体——更准确地说,是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语义表述和存在反省。他通过涂、绘、剪裁、切割、拼贴、塑造,以及外表中纸质皮毛的共同协作,实现了对古代经典图象当下意义的激活。这一系列作品探索了人类世界中潜在的暴力与隐性的伤痛,氛围中还充塞着一种隐忍的激情和对各式各样暴力的展示与批判。同时它们还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方式、方法揭示出身体的美和脆弱性。然而,信仰及其历史作用有时是含混不清的,比如“身体阅读”这一系列作品的意义,就既是原作的经典和古典,又是伍伟的新媒介和再转译。所谓的文化碰撞,此刻已不再重要,它们早已成为今天全球化之下人类文明的一个整体而统一的背景,不再是目的。
《身体阅读-2》,纸上喷墨打印、木框铝板、丙烯、纸张拼贴,80 × 80 cm,2023
破坏性与美感是“身体阅读”和“神圣解剖学”中真实存在的两面性。艺术家将“身体”作为符号,将古典和现代、绘画和雕塑结合:颜色被均匀的涂抹在古典图像的背景中,模糊了边界;一层层纸质皮毛的不断叠压和重复代表了时间的长度;从图像身体中生长出的“洞”、“裂痕”或“伤疤”等不规则的形状覆盖了原有的肌肤,由此转换而成的局部可以引申为各种痛的症结。
《身体阅读-8》,纸上喷墨打印、木框铝板、丙烯、纸张拼贴,45 × 70 cm,2023
“艺术就是这样在一定的传统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生存。它发展靠的是变化,是创新。如果艺术期待停止变化……那么,这种传统就会发病,开始死亡或者瘫痪。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翻新、不断地创新和惊奇才能维持审美特性,而艺术传统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特性。”③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艺术也是如此。
《神圣解剖学-4》,树脂3D打印、纸张,25 × 18 × 17 cm,2023
人们在欣赏图像艺术时,需要在瞬间就得到全部效果,或者一眼望见了里面的缺失。而立体雕塑或装置,如果只是纯粹的视觉体验的话,也需要一连看上几眼,才能获得全部的视觉效果。“身体阅读”和“神圣解剖学”基本上可以在观众瞥见的一瞬间就能得到图像与雕塑结合的全部表面内容。除非你有幸看见作品背后的制作框架,方才看得到皮毛的证据和艺术家对“残破”如何进行的修补。
展览现场
“皮与纹样”:触发和解
“皮与纹样”是一个全新的作品类型,艺术家使用滴蜡的方式在动物皮质表面进行融化和组合:材料、行为、时间、冥想和体力劳作都凝结在滴蜡的动作过程中。他借用古代纹样元素与现代人思想行径相结合的方式,以触发人们不安的内心与外部世界和解的愿望和需求。由蜡点组成的纹样就像一种残断的寓言,不同蜡色的组合与皮质之间的衔接自然又外显,它们支撑了作品稳固而神秘的基调,引发了人们从局部到整体的构想,并传递出希望的象征。
展览现场
“皮与纹样”是一个承载了古老信仰的现代空间,舒适、坦然而朴素,它减轻了一定的历史沉重感,并以一种流动的符号与观众交流。阿拉伯式的纹样是一种植物图案,由不断重复的几何图形构成,偶尔辅以阿拉伯书法,它们每一片叶子都长在另一片叶子的尖端,从而形成绵延不绝的图案。在美学上,它们美不胜收,巨量重复的图案代表了在可见的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无限的灵魂世界。象征的力量是无限的,它们用无意义的几何图形来代表宇宙中未知的创造性。这种信仰和象征,正好与艺术创作中所需要的信念不谋而合:形式是无意义的图形,但它却代表了一种语言从世界内部向外部不断传递出必要的信息。
《皮与纹样-1》,木板上皮革、蜡、铜,110 × 110 cm,2022
《皮与纹样-5》,木板上皮革、蜡、铜,180 × 180 cm,2023
艺术家都有一种意识,那是一种更高的所在,是与形而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也与人类世界存在的一种可能的转化(transformation)联系在一起。如何以一定方式来理解人类和人类生活,从而能够表明这种“更高的所在”④ 的意识是从何而来,这种意识又到底意味着什么?艺术和哲学就是关于阐述那些从未被充分说出的事情,哲学、诗歌、艺术和音乐都可以与这样的深刻和直觉进行缠斗。伍伟有关历史的作品,正是与这种深刻和直觉所进行的缠斗。
展览现场
在这里,艺术就是艺术家对所讨论对象的缠绕、缠斗或缠绵本身。
注释:
① “What Drove Me to Philosophy”(我的哲学动力),查尔斯·泰勒2008年接受京都奖(Kyoto Prize)时的纪念演说;
② 《流动不居》,[德]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著,赫塔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③ 《自制美学:关于艺术与趣味的观察》,[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著,陈毅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作名:Homemade Esthetics: Observations on Art and Taste。
④ 同①。
关于艺术家
伍伟,1981年生于河南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伍伟的作品中充斥着触感欲望,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
伍伟于2015年获第六届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空间类大奖,2012年获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艺术场大奖,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参与国际艺术驻留。他最近的个展包括“皮毛 & 原始的金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3);“毛将焉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韩国,2023),“野兽之书”(SP画廊,首尔,韩国,2021),“大千图说”(修道院公寓,上海,中国,2021),“无阻”(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异质:伍伟&李尓鹏”,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龙伯”(户尔空间,柏林,德国,2019),“反应”(户尔空间,北京,中国,2017),“白泽图”(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2016),“伍伟个展”(NUOART画廊,北京,中国,2014)等。
关于策展人
张营营,研究型策展人,写作者,现生活于北京。她曾是一名卡塞尔文献展(德国)研究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计划2019”获奖策展人,2022年卡塞尔文献展研究所奖学⾦项目候选人,2017年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媒体特邀,2023年开启了基于艺术家工作室的“工作室策展项目”,艺术自媒体运营者,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她致力于研究艺术的语言、工具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的视觉表征与哲学内涵。她曾策划和参与过的展览&项目有:“关于她自己 – 合页”行为艺术表演项目,MG space;“Lexicon未来之词”Stephen Gleadow工作室策展项目,北京龙塘艺术区;“诸歧路:不同的 / 潜在的 / 流动的”,ArchGallery拱形画廊;“一阵春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胡尹萍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展陈设计);“J.Yang”,魔金石空间;“平行, 似存在, 未完成:⾏进的艺术⼯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等。
相关阅读: